周國平是屬於哲學的。在他眼裡:“這是一個物質浪漫取代精神浪漫的時代”。
  他怎樣詮釋幸福、人生、道德、尊嚴、人文精神、現代教育?近日,周國平新書《幸福的哲學》、《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》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。從尼采到人文精神,從醫療現狀到教育改革,從人生哲學到幸福觀念……兩本書收錄了周國平在1996年~2012年的講演內容,呈現出他的思想脈絡。
  日前,周國平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。
  法治社會才能尊重生命價值
  話題從“生命”開始。近日,在江西省宜春市的公交車上,高三男生柳艷兵不顧劇痛,奪下歹徒手中的刀。“每天在報紙中都能看到好幾條這類新聞。”周國平說:“當下社會缺少信仰,因而缺乏道德自律。”事實上,近年來,令他擔憂的青少年惡性案件頻發。如,2013年復旦投毒案,2010年藥家鑫撞人殺人案,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等。“這些情形說明瞭一個共同問題——對生命的冷漠和冷酷。冷漠的病菌已經在侵蝕年輕一代的心靈。”對此,周國平給出兩個“藥方”:信仰和法治。
  周國平說:“中國有兩個學者是最早研究、引進西方哲學的。一個是王國維,一個是嚴複。以西方哲學為對照,他們發現了中國的問題。王國維發現,中國曆來沒有純粹的哲學。嚴複發現,中國曆來沒有個人自由。”
  然而,在當今的市場化過程中,又產生了新的問題。“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,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。思想啟蒙的氛圍突然消散,商業熱潮迅速席卷全國。時尚取代了思潮成為時代主要景觀。”周國平發現,蔑視生命的傳統又有了新的表現——在金錢面前,生命毫無價值。
  談及醫療腐敗、食品安全問題等,周國平認為:當下社會,一是缺乏信仰,二是缺乏法治。他說:“如果說西方社會最上層是上帝,最下層是個人,那麼中間就是社會。社會是為兩頭服務的。一方面,鼓勵靈魂的追求,另一方面保護個人的利益。而我們太重視社會,忽視兩頭。因此,它反而成為低質量的社會。”
  “由於我們本來就輕視生命的價值,因此,過去是‘在權力面前,生命等於零’,現在變成‘在金錢面前,生命等於零’。”
  周國平認為,當前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信仰缺失問題。“人們對精神生活不夠重視,並且缺乏道德自律。”
  他認為,只有建設法治社會,才能更好地尊重生命的價值。“法治社會的根本出發點,就是保護人的生命權利。為此要建立起一種秩序,在這種秩序中,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行使他的生命權利,去追求他的利益和幸福,同時又不得侵犯別人的生命權利,不得損害別人的利益和幸福。”
  周國平說:“我們現在離這個標準還很遠。什麼時候我們在這個社會裡普遍有安全感了,就可以說,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了。”
  人需要對生命負責
  面對社會亂象,周國平試圖從哲學中追索答案。
  據近日公佈的“2014年中國投資移民白皮書”稱,教育質量、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,是中國高凈值人群移民的最主要原因,分別是21%、20%和19%。
  周國平認為,中國有蔑視生命價值的傳統。專制政治是絕對蔑視生命的,在專制權力面前,生命等於零,沒有一點價值。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,不知道剝奪了多少無辜的生命。這樣的傳統很可怕,它一直影響到現在。“我們只要回顧一下歷次政治運動,尤其是‘文革’,就清楚了”。
  周國平在他的散文集《人與永恆》中就曾表達過“人需要對生命負責”的觀念。他這樣說:“在我看來,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,就無嚴肅可言,平庸就是最大的不嚴肅。”
  “如果不從法律上確保公民的生命權,如果不樹立全民尊重生命的意識,難保歷史不會重演。”周國平說,“偽劣食品、醫療腐敗等,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。”
  他指出,我們缺乏對“尊嚴”的認識,很少人有這樣一個觀念:做人是有尊嚴的,人是有靈魂的。他曾在《內在的從容》一書中寫道:“在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,便是人的尊嚴。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‘人是目的’。按照這個觀念,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,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。對於今天許多國人來說,這個觀念何其陌生,往往只把自己用作了謀利的手段,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作了謀利的手段。”
  周國平認為,一個人如果知道靈魂的高貴和尊嚴,一定會平等待人。
  周國平作為一個研究哲學的學者,發現現在的觀眾不愛聽他講哲學家、講尼采。大家更願意聽他談幸福、談人生。這與他經歷過的上世紀80年代何等不同。
  那時,周國平在6平方米的地下室中,完成了他的處女作《尼采:在世紀的轉折點上》。彼時,談哲學還是件時髦的事情。
  “那個年代,大家一度追求精神浪漫,看哲學書是很時髦的事情。但那隻是曇花一現。”但是他也說:“那時的狂熱也不正常。是人們精神饑餓的時間太長了,突然有了‘點心’,大家就狂吃,卻不消化。”
  尼采也反對“擴招”
  讓年輕人重拾對人文精神的追求,教育是“重啟”的關鍵按鈕。
  “現在許多人在談教育理念、大學理念。在我看來,這個理念應該就是人文精神。”周國平說:“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,它決定了教育的使命、目標和標準。沒有倫理精神,教育就沒有靈魂,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。”
  周國平激烈地批評說:“當今教育的種種問題,歸結為一點,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,而且失落得相當全面。”
  他說:“人文精神的教育應該從中學開始。現在中學沒有一門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。在法國,中學有哲學課,以倫理學、宇宙本體論等學科為中心,讓學生討論。歸根到底,我們缺乏重視哲學的傳統。”
  他認為,現在的教育問題弊病有三。第一,是急功近利。“市場支配大學教育,所謂‘與市場接軌’,大學成了職業培訓場”。“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,學校類型越來越單一化,職業教育萎縮,技校或關門或升級,由中專變大專,大專變大學,然後再擴招。”周國平甚至還寫過一篇《尼采反對“擴招”》的文章。
  他指出,本來大學應該是精英教育,但現在精英沒有了,大學中更多的是職業教育,功利性強,但不對口,沒有針對性。對於很多大學生而言,畢業就意味著失業,這很荒唐。
  第二,是應試教育。“我認為,只要高考制度沒有根本改變,素質教育就是一句空話。高考的成績不但決定了學生的命運,而且決定了學校、校長、教師的命運。就像教師所說:我們像掛在應試列車上的一節車廂,工資、獎金、職稱、學校排名,都與高考成績掛鉤。因此,必然的結果是,不應試就無法生存。”
  第三,是腐敗。他強調,教育腐敗是最可怕,也是最可恨的。“在一切文明國家和時代,大學都是抵禦社會腐敗的堡壘,如果大學也腐敗了,就真沒有希望了。”
  但是,周國平並不悲觀。“儘管現在物質浪漫取代精神浪漫,但不論在哪個時代,總有一批人有追求精神價值的本能,對自己的靈魂有要求,但他們不會是大多數。”  (原標題:周國平:中國人對尊嚴很陌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sbqj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